蜜雪冰城创始人是谁

河南商丘西装定制-新乡定制西装

1.张红超是蜜雪冰城的创始人。他家庭背景很差,学习很吃力。他退学后,在家开了一家公司,学了一些技能,但最后没有成功。张红超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他不得不靠打工谋生。工作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自己创业了。几经周折,第一家名为“蜜雪冰城”的店在河南郑州大学附近诞生。这是巧合,也是必然的选择。经过几次市场调查,张红超决定了自己的产业。简单来说就是贴近生活,主打中低端消费。

2.张红超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非常关心价格。自蜜雪冰城建立以来,张红超就下定决心要走高品质的低价路线。随着蜜雪冰城的名气越来越大,已经开了一百多家分店。张红超的朋友都劝他,蜜雪冰城人气这么大,价格自然要涨。但是张红超从未放弃。张红超的理念是让顾客受益。客户不仅不用花很多钱在上面,还能获得不错的利润。大家一定听说过冰雪城的前身,但在得知刨冰只能在夏天卖后,张红超就下定决心要看看更持久的冰淇淋。在国内,张红超在中国也迅速崛起,并带领研究团队开发各种饮料,并不断开发新的产品线。

3.张红超是河南商丘人。他身材修长,穿着朴素的白衬衫和西装裤。他的眼睛总是闪烁着年轻的活力。当别人称赞他的成功时,张红超真诚地说,他的人生已经完成了,衣食住行都有了,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还要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

河南四月份温度大概多少度

河南四月平均温度是12℃~24℃。

白天平均24℃,建议穿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

夜间平均12℃,建议穿套装、夹衣、风衣、休闲装、夹克衫、西装、薄毛衣等保暖衣服。

郑州四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郑州(24℃)、新乡(24℃)、洛阳(24℃)、焦作(24℃)。

郑州四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城市是鹤壁(10℃)、安阳(11℃)、许昌(11℃)、商丘(11℃)。

宁夏旅游装备三月份去宁夏旅游的装备

踏足塞上明珠宁夏之前,做好充足的装备准备,将为您的旅途添彩。三月的宁夏,乍暖还寒,既有春日的暖意,也不乏冬日的凛冽,因此,兼顾保暖与透气,选择合适的装备至关重要。

保暖层:

鉴于宁夏昼夜温差较大,保暖层是不可或缺的。抓绒衣物以其出色的保暖性和透气性而著称,是理想的选择。轻便的羽绒服也可作为核心保暖层,在寒冷时提供额外的御寒能力。

外层面:

抵御风寒,一件防水透气的冲锋衣必不可少。其防风性能可阻挡寒风,透气面料又可排出汗液,保持身体干爽。连帽设计在沙尘天气或小雨中可提供额外保护。

内层面:

吸湿排汗的基础层至关重要,它贴身穿着,负责将汗水导离皮肤,保持身体干爽舒适。选择透气面料,如羊毛混纺或聚酯纤维,有助于调节体温。

裤装:

速干徒步裤或运动裤是宁夏之行的绝佳选择。其轻便透气,适合各种活动,从徒步到探洞。选择具有防晒功能的面料,避免强烈的紫外线伤害。

鞋子:

轻便透气的徒步鞋是宁夏旅行的必备单品。其坚固的鞋底提供支撑性和抓地力,应对崎岖的地形游刃有余。建议选择防水透气的型号,即便在潮湿条件下也能保持双脚干爽舒适。

帽子和手套:

帽子和手套在抵御寒风和紫外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保暖透气的面罩或围巾,保护面部和颈部。同样,选择透气保暖的手套,既可保暖,又可灵活活动手指。

背包:

一款舒适耐用的背包是旅途中的好伙伴。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背带系统,均匀分散负重。背包的容量取决于您的旅行时间和活动计划。对于短途旅行,一个30升容量的背包就足够了,而对于多日徒步,则需要更大的容量。

其他装备:

除了上述必备装备外,一些额外的装备可以丰富您的旅行体验。太阳镜可保护您的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手电筒则可在探索洞穴或夜间活动时提供照明。一个便携式充电宝可以确保您的电子设备在旅途中保持电量充足。

特殊考虑:

沙尘暴:宁夏偶尔会出现沙尘暴,建议携带口罩或面罩。

紫外线强:宁夏紫外线辐射强烈,请涂抹防晒霜,并佩戴遮阳帽和太阳镜。

温差大:宁夏昼夜温差较大,请携带保暖层和外层面,以便根据情况增减衣物。

蜜雪冰城创始人

蜜雪冰城的创始人是张红超。自小在河南开封长大的张红超,一直是个勤快的小伙,1996年,张红超来到郑州,不服输的他报名参加了河南财经学院的自学考试,在学习了几年后,他顺利拿到了财经学院的毕业证书。在学习期间无意间发现了新产品“刨冰”,于是他借用暑假工作的时间,开始摆起地摊售卖起来,还起名“寒流刨冰”。这就是最初的蜜雪冰城。

蜜雪冰城的特点

蜜雪冰城是郑州两岸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饮品连锁品牌,于1997年创立。蜜雪冰城致力于打造中国新鲜冰淇淋茶饮品牌。是一家以新鲜冰淇淋-茶饮为主的连锁机构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物超所值的特色产品,并拥有独立的中央工厂、研发中心,以及仓储物流中心,拥有完备的产业链闭环。蜜雪冰城开创了全新的连锁形态,将高品质低价格与健康新鲜熔合一体,为消费者提供特色产品。

大学生创业一毛钱的生意也能发家致富

一毛钱的生意也能发家致富

李保良是河南商丘的一个农民,从小学了些木工手艺,但在家无用武之地。于是在1991年7月,为了赚钱还结婚时欠的债,他辞别妻儿来到上海市金山区的兴塔镇帮人搞装潢。三年后,他还清了欠款,手中也有了些积蓄,开始琢磨自己做生意当老板。可几年下来,他不仅没赚到钱,反而又背上了5000元的债。没办法,为了还债,他把妻子也叫到了上海打工。

一天,找工作找得心烦意乱的李保良,想找个人聊聊天,便来到枫泾镇的一个朋友家。朋友忙着给李保良拿水果、泡茶,可是三个暖水瓶都没有开水,朋友不好意思地说:“你看,早上一忙,把烧开水的事给忘了,现在要泡壶茶给你喝都没办法,要是像以前一样有一个‘老虎灶’烧卖开水的该多好。”

原来,“老虎灶”就是旧上海专门烧开水卖的场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那时一二分钱一暖瓶,生意不错,现在早没了,只能到“历史陈列馆”才能看到“老虎灶”了。

从朋友家里出来,李保良一路想着“老虎灶”卖开水的事,现在的人工作很忙,早出晚归,忘记烧开水的事是常有的,如果自己能开间开水坊卖开水,收一毛钱一瓶,这也是一笔不小的生意埃一毛钱生意做起来也有学问接下来一连几天,李保良对住地周围的打工者进行调查,他们都表示如果有一毛钱一瓶的开水卖肯定买,因为他们自己烧瓶开水,水、电或煤气费加起来远不止一毛钱,有自己烧水的费用和时间,完全可以买到二三瓶开水。有了这个调查后,李保良卖开水的信心更大了。

打听到了浙江宁波有家工厂生产多功能热水炉设备后,李保良好不容易东拼西凑借到了4000多元钱,立刻赶了去。

2003年8月,李保良的开水坊在自己租住的农民街正式开业。因为价钱实在便宜,所以附近居住的打工者都乐意来买,他们都说李保良做了件大好事。月底李保良一算账,净赚300多元,看来这一毛钱的生意还真赚钱。

“ 一毛钱开水”在打工者里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没多长时间,就连距离远的人们也都来买开水

。可是好景不长,几个月后,来买开水的人逐渐少了许多。李保良很纳闷,附近也没有第二家卖开水的,是怎么回事呢?后来,他问了一位以前常来买开水的大婶,大婶就说他:“小伙子做生意要诚实,不能偷工减料。你最近烧的水都不开,是不是为了节省柴火费?”李保良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嫌我的水没烧开,可是每天柴火并没有少烧,是什么原因水没有烧开呢?

李保良对自己烧水的情况进行了记录,并不时地用温度计量一下烧出来的水,果真只有90度左右,不够开。李保良给厂家打了电话咨询,才知道水烧不开的原因主要是压力,经过努力,烧不开水的毛病终于解决了,买开水的人又排起了长队。

可不久李保良的开水又出了问题。不少人反映他烧的开水有很重的锅炉味,泡出来的茶都要变味,白开水根本就不能喝。李保良想可能是锅炉长时间一直在烧,没有清洗过的原因。

为此,李保良提前一个星期告诉人们,下个星期的某个时间清洗开水炉。开水炉清洗好以后,那股浓重的锅炉味再也没有了。从此以后,李保良给自己定了个规定,每二个月清洗一次开水炉,这样就可以保证烧出来的开水没有异味。

有一段时间,电视里经常播一家纯净水的广告,广告中说现在的自来水有许多杂质、被污染等情况。买开水的人又有了这种担心。为此,李保良又去自来水公司买了一套净水过滤装置接到自家的水龙头上。自来水中的杂质被过滤后,买开水的人越发信任李保良,他的开水销量也逐步攀升,平均一天能卖出1000多瓶。

“小生意”带我奔“小康”

同年12月的一天早上,李保良像往常一样正在烧开水,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站在那儿看了一会儿,最后掏出一张名片递上来说:“你以后每天早上6点之前,送100瓶开水到我店里,价格翻一倍给你。要是不够我再叫你送,每个月底和你结账。”

李保良简直不敢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找上门,他接过名片一看,原来这中年男子是枫泾镇新纪元大酒店的老板。他说酒店要专门请一个人烧开水,工资成本算下来比买开水贵一倍还不止,所以当他听到有卖一毛钱一瓶的开水后,专程到李保良的开水坊一看究竟。

就这样,李保良的开水坊接到了第一单外送开水的业务。以后每天6点之前,李保良都用三轮车把开水送到一里外的新世纪大酒店,一个月能赚六七百元。

受此启发,李保良开始有目的地出去联系客户了。李保良先请老乡拟了份外送开水的协议书,开水送到时,让负责人签字认可,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耍赖的事。做好这些准备后,李保良开始到枫泾工业园的一些厂里谈业务。

此次李保良信心十足,因为一般工厂里都不供应开水。果然,他又谈成了几家建筑公司、服装厂和电子厂的业务,每家都在100瓶以上。这样李保良的开水坊每天都在满负荷地运作,连在服装厂打工的妻子也回来帮他。

现在,单是请李保良固定送开水的单位就有5家,每个月开水坊净赚5000元。李保良还打算,在2004年年底买一辆小货车,这样他的开水就可以送得更快、更多、更远。

商海茫茫,外出打工的朋友往往只注意到做“大生意”,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的“小生意”。李保良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毛钱的“小生意”同样可以做出一番“大文章”。